徽商银行 (03698)信用减值损失 Wiki triangle

信用减值损失(cilor)指企业对金融资产计提的预期信用损失,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合同资产、债权投资等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
徽商银行 近12个月 信用减值损失 为 81.63 亿

徽商银行信用减值损失的历年数据走势

当前信用减值损失

81.63 亿

近10年中位数

81.63 亿
历年数据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TTM(十二个月)
信用减值损失(元) 0.0 0.0 0.0 0.0 145.4 亿 165.71 亿 77.02 亿 94.33 亿 81.63 亿 81.63 亿
同行比较
排名 名称 信用减值损失
1 工商银行 1,947.84 亿
2 农业银行 1,400.83 亿
3 建设银行 1,278.24 亿
4 中国银行 1,056.97 亿
5 中信银行 621.34 亿
6 交通银行 538.11 亿
7 民生银行 516.38 亿
8 中国光大银行 412.9 亿
9 招商银行 408.19 亿
10 邮储银行 341.5 亿
详细解释

信用减值损失(cilor)指企业对金融资产计提的预期信用损失,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合同资产、债权投资等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

1. 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IFRS 9)和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HKFRS 9),港股上市公司自2018年起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提信用减值损失,而不再使用传统的"已发生损失模型"。

2. 信用减值损失与资产减值损失的区别在于,信用减值损失专注于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导致的减值,而资产减值损失涵盖更广泛的非金融资产减值。

3. 信用减值损失的增加可能反映企业客户信用状况恶化、行业环境变差、或企业信用管理能力下降,投资者应结合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综合分析。

4. 对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信用减值损失是评估其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表现为贷款减值准备或不良贷款准备金。

5. 较高的信用减值损失率(信用减值损失/应收账款总额)可能意味着企业面临较大的坏账风险,或在特定时期内采取了更为谨慎的会计处理。

6. 企业可能会利用信用减值损失的计提时机和金额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投资者应关注其计提政策的一致性和合理性。

7. 在分析信用减值损失时,还应考虑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状况和企业客户结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信用风险的整体水平。

8. 港股上市企业在信用减值损失的披露上通常较为详细,投资者可以通过财务报表附注了解更多关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假设和参数。